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也是测绘领域“3S”技术之一。它主要是根据电磁波理论,应用各种传感器收集、处理远距离目标的发射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并成像,从而对地表景观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快速、高质量地测绘各种地形图/地图,并实现对地球表面、地球大气环境等的周期性观测。遥感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数字城市、地理国情监测、环境保护、灾害应急响应等各个领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基本的遥感技术流程,熟悉遥感数据获取、处理、应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掌握目前常用的遥感数据处理软件操作,并锻炼学生基本的算法编程能力。
闫利、李妍、张毅、刘汇慧
《数字图像处理》及《摄影测量学》
介绍遥感的发展历史,遥感的应用;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遥感传感器及成像原理;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基础知识;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遥感图像辐射处理;遥感图像判读;遥感图像自动识别分类以及遥感技术的应用。
通过各教学环节,本课程应达到下列要求:(1)熟悉遥感技术的发展和特点、工作原理和流程;(2)掌握电磁波与大气直接的相互作用以及各种地物发射或反射辐射的特点;(3)重点掌握目前测绘相关的遥感卫星的特点及其搭载的遥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4)重点掌握遥感数据辐射处理和几何处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5)重点掌握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及自动识别的各种方法;(6)了解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课堂多媒体授课;遥感数据处理软件上机实习;遥感数据处理编程实践。
内容:了解遥感的发展;遥感系统的构成;遥感的特点;遥感技术发展趋势
重点讲授:遥感的定义及遥感技术特点;遥感技术系统构成;遥感技术发展趋势
内容:电磁波谱简介;物体的发射辐射;地物的反射辐射;地物波谱特性的测定
重点讲授:太阳辐射以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光谱反射率以及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
内容:遥感平台的种类;卫星轨道及运行特点;陆地卫星及轨道特征
重点讲授:遥感平台的分类及其主要应用;卫星轨道参数;资源卫星的划分,陆地卫星轨道特征,卫星影像产品,中低/高分辨率遥感卫星、高光谱类卫星、SAR类卫星介绍
内容:遥感传感器的概念和分类;物方扫描成像仪;像方扫描成像仪;雷达成像仪
重点讲授:遥感传感器的概念;传感器成像机理;扫描成像的主要参数;传感器的主要参数
内容:图像的表示形式;遥感图像的坐标系统;遥感数字图像的存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遥感图像处理系统与GIS和GPS的集成
重点讲授:遥感数字图像的存储格式、存储量的计算;遥感多波段图像的显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的构成以及常用遥感软件介绍
内容:遥感传感器的构像方程;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图像间的自动配准和数字镶嵌
重点讲授:遥感图像通用构像方程,中心投影/推扫式传感器构像方程;遥感图像几何变形的原因和分类;遥感图像的粗纠正和精纠正原理、方法;图像自动配准的概念和方法,基于小面元微分纠正的图像间的自动配准;数字图像镶嵌
内容:遥感图像的辐射处理;遥感图像辐射增强;多光谱图像四则运算;图像融合
重点讲授:传感器辐射标定,辐射校正;辐射增强的概念,反差调整,直方图匹配;多光谱图像四则运算的概念和物理意义,植被指数图;图像融合的概念和方法,K-L变换融合,HIS变换融合,图像融合效果评价
内容:景物特征和判读标志;目视判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遥感图像目视判读举例
重点讲授:遥感图像判读的概念和方法,光谱特征及其判读标志,传感器特性(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判读的一般过程;多光谱像片的判读
内容:遥感图像分类的基础知识;特征变换及特征选择;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结合;分类后处理及精度评定;非光谱信息在遥感图像分类中的应用;计算机自动分类的新方法简介
重点讲授: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光谱特征空间,地物在光谱特征空间中聚类的统计特性;特征变换、特征选择的定义及常用方法;监督分类的概念、别函数和判别准则、分类过程;非监督分类的概念,K-均值聚类法,ISODATA聚类分析算法;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结合的原因和方法;遥感影像分类误差分析;模糊模式识别、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割及分类
内容:遥感技术在测绘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在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
重点讲授:卫星影像地图及其制作方法,地形图修测;基于遥感影像的洪涝灾害监测、森林火灾监测;遥感图像地质构造解译,遥感图像岩性分类,遥感在考古中的应用;基于遥感影像的农作物估产、土壤侵蚀调查、草场资源和评价